也談談這些感悟
幾天前,一個朋友突然發了微信問我說,你現在還有夢想嗎?
然后,我的第一個反應是,問,怎么突然這么問?發生什么事了嗎?
他說,什么也沒發生,就是偶爾思考下人生,突然不知道人活著為了什么?
突然發現,年少的時候開口閉口都是夢想理想,現如今,提一提都顯得太怪異了些,我們是不是冷落“夢想”這件事太久了?后來,我想了想,回復朋友說,現如今,夢想什么的,說白了就是去過自己想過的生活,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。與以前不同的是,再也不敢說自己想要成為科學家,不敢說自己想成為億萬富翁……那些都是小時候說的話,就算是童言無忌了?,F在,我們都清楚的知道“自身的局限”,知道什么樣的夢想可能會實現,至于那些被判定為“不可能實現的”基本已經羞于在人前提起了。
那么,我們平常都怎么聊天呢?甲是個普通上班族,他說,他最大的夢想就是兒子能有出息;乙是個大齡青年,近幾年一直感情不順,她喜歡的人不喜歡她,喜歡她的人她不喜歡,她說她人生最大的理想就是兩情相悅;丙剛剛經歷親人離世,他說,活著比什么都重要;丁正在經歷著病痛,他說,一個人最大的成功就是健康地活著了……
我發現,一個人要把夢想升級到一個很崇高的一個點,并且傾盡一生為之奮斗,挺難的。很大一部分人就算曾經有了一個夢想,隨著生活的改變,也會發生很多改變,可能是跟各種現實碰撞后最終流產,也可能是隨著后來的生活重心(比如孩子)改變而改變,原因各異,但終是沒能堅持。
一朋友告訴我說,人生是做減法的。雖然對于他說這句話的初衷,我至今不曾甚解。我喜歡把這個“減法”理解成一種“回歸”。年少的時候把夢想說的很遠很大,年長的時候又把一時難以解決的“近憂”當成夢想,年老的時候夢想就成了健康的活著了吧,這就是一種“減法”,一種“回歸”吧。人往往是這樣,年歲越長,經歷越多,追求的東西越簡單,越容易“回歸”。
有一個故事:一個墨西哥漁夫告訴一個美國商人說,我每天睡到自然醒,出海抓幾條魚,回來后跟孩子們玩一玩,再跟老婆睡個午覺,黃昏時晃到村子里喝點小酒,跟哥兒們玩玩,日子過得充實又忙碌。商人聽了,幫漁夫出主意說,你應該明天多花一些時間去抓魚,賺了錢買條大一點的船,由此,抓更多的魚,買更多的船,然后擁有一個漁船隊。慢慢地,可以成立一個工廠乃至一個企業。離開小漁村,到墨西哥,再搬到洛杉磯,最后到紐約,不斷擴充企業,時機一到,就可以宣布股票上市,到時候你就發啦!你可以幾億幾億地賺!漁夫問商人,賺那么多錢,然后呢?商人說,到時候你就可以退休了,可以搬到海邊的小漁村去住,每天睡到自然醒,出海隨便抓幾條魚,跟孩子們玩一玩,跟老婆睡個午覺,到村子里喝點小酒,跟哥兒們玩玩吉他……漁夫疑惑地說,我現在不就是這樣了嗎?
很多人喜歡用這個故事來說明每個人的追求不同,我覺得,這個故事還告訴我們,不管你事業多成功,為人有多優秀,也不管你曾經做了多大的貢獻,建了多少功業,終了的時候,還是要“回歸”到“漁夫的小漁村”式生活。其實,我們可能只是在各自追求的道路上走著,最后,都應該“殊途同歸”了吧。
常常會聽到一些聲音在說,活著活著,突然就沒了意義,突然不知道活著為了什么,偶爾停下來想想,發現夢想不在了,想要的都沒能擁有,那種感覺無限凄涼,還有迷茫。
在一部電視劇里聽到這樣一段話:“活著,就一定要有像樣的理由嗎?雖然沒有活著的理由,早上既然睜開了眼睛就活著,能喘氣,所以活著。怎么?生活沒有意義的家伙,活著就不行嗎?”是啊,睜開眼睛就活著,能喘氣就活著,生活不用非得要一個像樣的理由,生活不用非得用“生與死”來升華一種意義。需要揭穿的是,你可能真的沒有活得足夠努力,所以你才有時間來糾結人生的意義,真正的忙碌應該充實的,你可能不是在糾結人生的意義,只是在抱怨生活,只是在心疼那樣自以為很努力也很多付出的自己。就像有人說的:“真的悲傷,連傾訴的念頭都沒有;真的幸福,連分享的空閑都省略;真的決定,連吶喊的力氣都節約;真的高傲,連鄙視的眼神都不屑。我們的話那么多,因為什么都缺?!边€有需要揭穿的是,不是我們想要的都得不到,而是想要的往往都是“不容易得到的”,那么容易得到,你又怎么會愿意花時間思考想不想要?沒房子的時候想要買房,買了商品房之后又想要大別墅,買了大別墅以后估計又該想要買塊地蓋個小區了吧。我們的欲望那么多,所以那么累吧。
所以,我說,最難的應該是既“勇于追求”又“懂得滿足”吧,兩者該如何權衡?如何把握?現在應該怎么做?怎么規劃?第一步要怎么走?第二步怎么走?什么是真愛?什么是友誼?為什么人心那么難測?人為什么活著……可是,為什么那么多問題呢?領導讓你寫的那份報告寫了嗎?朋友托你問的那件事問了嗎?老媽讓買的掃地機買了嗎?同學說的一起出去玩的事計劃好了嗎?經常胃不舒服的話有騰出時間去醫院好好檢查嗎……眼下要做的事情那么多,思考太累,就把時間留出來做眼下該做得事吧,放下一切去生活吧。然后,你有可能會發現,你已經生活在答案中了……
陳麗莉